大名府
大名府这一称谓想必众人皆不陌生,其曾为北宋的陪都。常言道:“一部《水浒传》传天下,众人皆晓大名府。”于《水浒传》里,“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所描述的正是大名府。声名远扬的大名府缘何变成大名县了呢?
大名府故城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地处黄河北岸,地理位置显要。其西南部土地丰饶,东北部地势险峻,向来乃兵家必争之所。
自春秋时期起,大名府已然存在,彼时其乃卫国之属城,当时不称大名府,而唤作“五鹿城”。此名于历史上颇具声名,《左传》所记晋文公落难向野人乞食之典故,即发生于五鹿。此后,晋文公将五鹿城纳入晋国疆域。至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大名府旋即成为魏国属城,更有传言此地乃孙膑射杀庞涓之所。或许因其曾属魏国,大名府于后续几个朝代之名多含一魏字。北周大象二年(年)于大名府(当时称作贵乡县)设立一魏州,当地县治与州治皆集于贵乡县。虽隋初将魏州改为武阳郡,然唐初复又改回。
影视作品里的晋文公
唐代前中期,魏州隶属河北道,乃河北道治所之所在。彼时的河北道,人口数量居全国之首,辖区面积列全国第七,各类米粮生产总额居全国第二,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故而这一时期的魏州经济极为发达。唐广德元年(年),魏博镇擢升为节度使,魏州即为魏博镇治所。因魏博镇发展迅猛,得以跻身“河朔四镇”(其余三镇为成德、卢龙和淄青)之列,魏博节度使亦获唐代宗的青睐,魏州成为当时魏博的大都督府。唐德宗建中三年(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将魏州更名为大名府,大名府这一地名由此而来。
影视剧里所呈现的唐代宗李豫
唐末五代之际,魏博牙兵身为魏博节度使的亲兵护卫,乃彼时关键的军事力量。后梁太祖朱温得以称帝,与魏博节度使的协助紧密相连。朱温削弱魏博镇实力后,后梁自身实力亦随之衰减,为后唐的兴起创造了契机。此后,后晋、后周的开国皇帝在即位前,皆曾以天雄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魏博节度使获赐号为天雄军节度使)之职在大名府留驻。此段任职履历使他们深知大名府及其所在魏博镇的重要性,登基后均对此地予以高度。
鉴于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予辽国,致使中原门户大开,游牧民族得以轻易侵扰中国北方区域。北宋初期,契丹人于边境聚集大量兵力,宣称伺机南侵,这给北宋的统治带来严重威胁。宋仁宗为构建北方防线,采纳了名相吕夷简的提议,将大名府擢升为陪都,并斥巨资对其加以改造。在吕夷简的亲自操持下,大名府成为一座极具政治和军事重要性的城市。
影视剧里的宋仁宗赵祯
身为陪都,大名府知府的政绩考查在所难免。首先论及黄河治理事宜。北宋时期,黄河决堤现象极为频繁,仁宗庆历年间,黄河更是改道北流,横穿大名府地域。故而大名府知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治理黄河、开仓济灾、安抚民众等,其中北宋名相陈恕之子陈执中引领百姓加固堤岸防洪以及韩琦的赈灾救民之举堪称经典。陈执中出任大名府知府时,深切知晓河患对百姓生活的侵害,为避免劳师动众,陈执中特意挑在百姓丰年且便利之际增筑河堤二十里,降低了河患对百姓的危害。而在神宗即位伊始,河北突发地震,黄河沿岸随即决堤,百姓四处漂泊。鉴于此,神宗任命韩琦为河北安抚使,赴任大名府。韩琦上任后,全力赈灾,让百姓得以安定。
韩琦的剧照
其次为巩固边防。太平兴国三年至五年(-年),陈恕出任大名府知府。在此期间,陈恕领命增浚城墙及护城河,然而遭到大名府内富人的阻拦,致使所需工具长时间无法募集齐全。但陈恕不惧权势、英勇善谋,下令拘捕阻拦之人,最终于工期内建成大名府的防御设施,令大名府能于黄河以北抵御来犯之敌,为当地百姓构建了安全的环境。
最后论及民生民计。大名府知府在任期内,需体察民情,确保民众安乐。天禧元年至二年(-年),李士衡权知天雄军之时,有人因偷瓜遭擒获,依当时律法,此人应被判处死刑。此情形看似极不合理,故而李士衡向皇帝上奏请求变通律法,给偷瓜者改过的契机。皇帝采纳了李士衡的提议,宽赦了这名偷瓜者。这不但避免了一场因偷瓜而丧生的悲剧,亦彰显了大名府知府的爱民情怀。
大名府源远流长,曾七度充任陪都,盛极一时。但往昔声名远扬的大名府究竟是怎样渐趋没落从而成为当下的大名县的?
政治方面,大名府处于三省交界且向四方辐射,其发展定然离不开中央的扶助以及政策的倾斜。然而,元朝建立时,都城远迁至大都,大名府受首都政治中心的辐射显著削弱,拱卫京城的功能不再,往昔的政策优待随之丧失。至明朝,大名府的城市等级亦随之降低,不再具备多样的城市职能。
大名称府
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名府依靠大运河的永济渠,发挥江淮与京都之间转运站的功能,经济发展迅猛,商业极度繁荣。然而,元朝建立后,为缩短南北距离、降低粮食损耗,修建了从北京、通县至山东临清、济宁的大运河。由此,永济渠地位降低,大名府的经济亦随之衰退,济宁等富有竞争力的城市逐步取代了大名府的地位。
就军事而言,大名府因作为河北区域抵御外族的军事屏障而受统治者重视,在此部署众多兵力。然而至明朝时,因边防战线北移,大名府丧失“北方锁钥”之功能,其军事地位下滑,府内仅余不足万人戍守,守备薄弱,皇帝亦不再设立军事机构。
最终是河患问题,鉴于黄河、漳河等河流存在季节性泛滥状况,洪灾屡屡发生,大名府不得不屡次迁城,致使当地社会陷入动荡。并且,生态环境遭到损毁,水文条件持续恶化,农业发展亦受到冲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此类因素长久汇聚且始终未获改善之时,大名府的衰落便无可避免。
当下之大名府
在宋朝作为陪都的大名府,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于河北地区,其政治、经济、军事亦名列前茅。然而,由于助推大名府发展的各类因素弱化乃至消弭,往昔声名远扬的大名府无奈地陷入由盛而衰的局面,进而演变成大名县。
张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之研究》,系河南大学年硕士论文。
李亚:《关于大名府故城陪都历史的探析——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一》,载于《文物春秋》年第3期。
刘小侠:《论大名府地位自正德〈大名府志〉所呈现的衰落》,载于《黑龙江史志》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danshizx.com/hdsxw/1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