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邯郸城市规划水平,加快实施邯郸市组团式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做精县城,做特做美小城镇,重点加快建设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区,加快发展以县城为依托的小城市,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科学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定级,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构建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大家需要认真看一下邯郸城市发展的规划是什么样!
东环立交桥西望城市崛起
(一)加快实施邯郸市组团发展战略。
为加强城镇密集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适应区域经济新格局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新态势,满足邯郸未来长远发展需要,在行政区划调整基础上,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市域空间资源,合理确定城镇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组团城区范围内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优化,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范围内成为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组团城区应与中心城区密切联系,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联系。
结合中心城区发展现状、《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县镇村体系规划,依托地理条件,以重要交通轴线作为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依据,重视生态环境空间的保育;重视中心城区与周边各组团交通联系,规划快速交通网络及轨道交通线路,以区域内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建设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城区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具密切联系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城市体系与格局。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邯郸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认真分析调整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积极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化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中心城区包括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峰峰矿区、冀南新区、永年区和肥乡区,是邯郸市城市的核心。要发挥中心城区在城镇化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按照“新城加快建设,老城提档升级,南部稳步拓展,北部完善配套、西部优化控制”原则,加速推进东区开发和老城改造,构建中心城区“双核”互动格局。
1.新城加快建设。把东区建设作为加快邯郸市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重点,科学落实中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精神,落实街区制和窄街密路目标。突出现代、生态、宜居、低碳理念,按照低密度、高绿量、快交通、慢生活、近通勤、全配套、少排放原则,综合运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综合管廊、绿色建筑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聚”并重,加快建设。紧紧围绕“现代服务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示范区、行政文体科教中心”发展定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研发基地。规划建设以东区中央商务区、客运综合枢纽、东部排水防涝区、新开河建设、三大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邯郸工业园、姚寨农产品加工园区、肥乡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强化与东区紧密协作的产业、物流、生活服务和居住职能。年力争形成70平方公里的现代新城。按照中心城区发展要求积极推进肥乡区建设,强化与东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打造生态宜居新东区。
东区规划鸟瞰图
2.老城提档升级。坚持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与功能提升并举,注重城区旧城改造工程与城市总体风貌相协调,健全旧城改造机制,有序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和城市功能提升。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重点保护、控制与利用好赵邯郸故城、武灵丛台、邯郸展览馆建筑群等文物和历史建筑,对串城街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借滏阳河通航的契机,带动沿河经济的发展,依据滏阳河整治规划,在一期人民路—联纺路通航的基础上,继续工程建设,到年实现南湖—北湖的通航。打造和平路—人民路的茶文化、酒吧一条街,打造联纺路口、苏曹公园、梨园公园、百家公园、沁河口等重要节点。围绕邯郸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和危旧住房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以新世纪为中心的老城区
3.南部稳步拓展。规划南部区域以南湖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新一中及周边居住区建设为着力点,与空港、陆港和东南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新的陆港物流区、空港商贸区、生态宜居区。借助复兴区与邯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南扩契机,加快规划建设职教城,加快推进冀南新区科创城建设。
南部新城规划图
4.北部完善配套。规划北部区域要紧紧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在黄粱梦滞洪区扩容改造工程及黄粱梦景区开发基础上,强化与永年区的联动,结合区域特点错位发展,打造面向中小企业、青年创业者的双创集聚区,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消费潜力。改善城区北部形象,提高人居品质,打造城市新亮点。重点推进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丛台产业新城(华夏幸福新城)项目建设。同时在确保生态隔离基础上,积极推进永年区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的城区改造升级工程。
北部新城效果图
5.西部优化控制。规划西部区域实施转型发展,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打造绿色经济板块。对传统产业空间进行优化控制,避让生态敏感地区与核心景区,实现局部减量、产业转型,培育西部消费与休闲新功能,并提升与主城区的联通。重点推进“邯钢--户村”片区提升改造,通过渐进式的更新改造,由城市生产型地区转化为城市创业、活力及现代服务型地区,打造邯郸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人口转移的功能。加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水电供应,改善道路状况。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规范建设行为,清除违法占道经营、路边市场,加大对私搭乱建建筑的拆除和处罚力度,全面推行小区机动车库及泊位以租代售工作;结合马路市场清退工作,引导蔬菜、副食品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摊点进小区经营,增加道路清洁、垃圾转运、污水处理和公共厕所等设施投入,改善城乡结合部面貌和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生态用地和农用地的保护,推进环城绿带和田园风貌建设,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
加强管理中小学上下学时间机动车道路两侧停车问题。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加强学校门前的交通组织,以保住社会车辆通行的“底线”,逐校规范家长等候区、车辆停放和通行路线。充分利用新建中小学地下空间,建立地下停车场解决中小学幼儿园门前上下学拥堵问题。
(三)大力加快冀南新区建设步伐。
冀南新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河北省确定的第三经济增长极,规划按照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田园化、集约化、现代化新型城区;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四省交界区域现代物流枢纽、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合作交流的双向门户、现代山水田园生态新区。规划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产业集群。
冀南新区规划图
1.推进产业承接转移平台建设。打造央企合作示范区,积极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以产业项目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要素突破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按照“集群发展、集中布局、央企集聚、资源集约”思路,板块式布局,链条式集聚,打造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引领区,构建“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将冀南新区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强、城镇美、生态好的现代化新区。
2.完善提升冀南新区综合交通体系。构筑高速公路“十字交叉”、国省干线“三纵二横”和重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交汇联接的路网布局,实现冀南新区与中心城区、邯郸机场由快速路和轨道交通衔接连通。畅通对外交通,充分利用过境的京港澳高速、青兰高速、国道、国道等公路交通干线,完善内部路网与之对接,重点打造对外交通节点建设,形成快速对外的交通联系。创新区内交通,完善新区内部交通路网组织,在形成快速交通路网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区内景观结构,发展与汽车交通相互独立的慢行绿道系统。新区未来交通系统将既能满足快速出行的汽车交通需求,也能满足休闲出游、健康出行的交通需求。
冀南新区交通图
3.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依托新区良好的山水田文资源,以生态新区为建设目标,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控制新区环境污染标准,强化环境准入机制,确保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以此来提升新区品质,吸引人才集聚,成为新区未来发展的亮点。加大东武仕水库保护力度,在禁止网箱养殖的基础上,加强水质保护,加强周边控制建设。保护滏阳河、牤牛河、漳河水系,建设沿河绿带。沿滏阳河两岸建设的生态廊道,形成南北走向的风景林带、观光农田和森林公园相配套的生态绿化带。
4.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创新行政机构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优化新区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为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发展环境。
(四)做精做优中小城市。
把加快发展县城建设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加快县级市和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拉大发展框架,实现县城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人口聚集和产业壮大相协调,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高城区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精优中小型现代城市。
推动中等城市发展。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人口规模大的武安市向中等城市发展。鼓励引导产业项目聚集,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向县城倾斜。
高标准建设小城市。大力推动县城建设,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聚集,进一步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发展成为具有风貌特色、宜居宜业的小城市。到年,峰峰矿区、魏县、磁县、大名县、涉县、成安县等县城建成20-50万人口的I型小城市,鸡泽县、邱县、曲周县、馆陶县、广平县、临漳县等县城发展成为15-20万人口II型小城市。
(五)做特做美小城镇。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引领示范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以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培育一批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中心城区周边的中心镇,重点加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主动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打造风情度假小镇、文化品鉴小镇和康体养老小镇等城市卫星小镇;具有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的中心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建设工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其他小城镇大力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城镇。
要参照县城建设标准和政策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规划》的要求,谋划和实施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或中转站项目建设。特色小城镇产生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除国家和省规定有明确用途外,主要用于特色小城镇建设。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danshizx.com/hdsxw/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