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像
赵武灵王(?—公元前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战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赵武灵王共在位二十七年,执政期间,他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政策,一改赵国积弱不振的局面,使赵国成为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东方大国;他三灭中山国,将赵国的版图连为一体;他打败了林胡、楼烦二族,建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国的北长城,使赵国的疆域扩至最大。但他在传位时废长立幼,导致了赵国的一场危机,自己也饿死在沙丘宫中。
发愤图强谋改革
公元前年,赵国第五世君主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雍继位。赵肃侯去世后,魏、楚、秦、燕、齐五国分别派出精兵万人前往赵国都城邯郸参加葬礼。五个国家派出同样数量的部队,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想趁赵国丧君、新君年幼之际,伺机图赵。
赵武灵王在大臣肥义的帮助下,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重兵把守,毫无空隙可钻,葬礼结束后,便匆匆离去。五国图赵的阴谋被挫败了,年少的赵武灵王刚即位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的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由于国势弱小,在争战中常常被动挨打。在赵武灵王继位的前十九年中,赵国屡败于秦、魏,不仅损兵折将,还得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趁此机会连年向赵国发起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当时赵国的北面多是林胡、楼烦、匈奴等胡人部落,这些胡人在作战时,都是骑马持轻弓,身着短衣、长裤和皮靴,驰骋往来,动作敏捷,开弓射箭,运作自如。而赵国的军队尽管武器优于胡人,但大多是步兵和兵车编制的队伍,官兵均上衣下裳,宽袍大袖,行动起来十分不便,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赵武灵王认为若要赵国强大起来,首先必须在军事上进行改革。于是,他在继位后的第十九年(公元前年),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方略。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信宫(今河北永年区西)召集肥义、楼缓、公子成等重要大臣开了五天会。随后,赵武灵王又亲率大军到边境进行巡视。回到赵都邯郸后,赵武灵王召见大臣楼缓和肥义,提出了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他说:“要想富国强兵,必须改变现有习俗,我想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穿胡人那样的短衣长裤,我准备令全国上下一律改穿胡服。”两人都积极赞同赵武灵王的改革主张。
胡服骑射复原图
胡服骑射强赵国
由于胡服骑射不仅是一场军事改革,同时也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改革,因此在施行之初,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听说赵武灵王要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他非常生气,假称有病不上朝,一些反对者也站在公子成的大旗下,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心想,要顺利推行改革,必须首先说服公子成。他亲自到公子成的家中,用强兵之道和泱泱赵国多次被游牧部落击败的事实说明胡服的益处和意义,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一番至情至理的肺腑之言,深受感动,终于改变了态度,并表示愿带头穿上胡服。朝中的官员思想统一后,赵武灵王便向全国颁发了“胡服令”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此赵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起了胡服。
赵武灵王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训练出了中原的第一支骑兵队伍,自此赵国一改积弱不振的局面,有了向外抗衡的军事实力。
上海世博园河北馆的胡服骑射浮雕。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着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攻取了胡地的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北岸)一带,迫使胡人的林胡王献马求和。第二年,他又率领着强大的骑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位于赵国的东北部,把赵国的领土分割为邯郸和代地两部分,一直是赵国的心腹大患。赵武灵王亲自统率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了中山国的腹地。中山国战败后,只得献出四城求和。公元前年,赵军再次攻打中山,连占数城后又去攻打胡地,驰骋草原,势不可当,使赵国的版图迅速扩大,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县东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成为与强秦抗衡的雄劲之旅。
为了巩固边防、发展边疆经济,赵武灵王又实行了迁民政策,把一些官吏家的私奴迁到了边疆。他采用父亲赵肃侯在内地筑长城的经验,灭掉林胡、楼烦(今山西宁武县附近)后,建立了云中郡、雁门郡,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又修筑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长城全部用土石修筑,绵延百里,如巨龙腾跃,在赵国的北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壁垒。后来秦始皇所筑的长城,就是在赵、燕、秦三国原有的基础上修成的。
丛台广场的赵武灵塑像。
儿女情长终不眠
正当赵武灵王如日中天、走向成功的顶峰时,一场历史的悲剧却悄然而至。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下了公子赵章。赵武灵王后又娶美女吴娃,生了儿子赵何,吴娃临死前求赵武灵王立赵何为太子。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邯郸东宫举行朝会,突然宣布传位于次子赵何,立其为王,是为赵惠文王,由宰相肥义辅佐。赵武灵王宣布退位,自号为主父。
公元前年,赵国最终灭掉中山国。赵武灵王多年的心愿实现了,于是在全国庆祝五天。赵国的代地(今河北蔚县)与邯郸因中山相隔于其间,往来不便,现中山国灭,代地就直接与本土相连。于是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于代,号安阳君,又派田不礼为相,辅佐公子章。
有一次,赵国大朝群臣,赵武灵王让赵惠文王坐在王位上,比赵何年长十岁的赵章也来朝见。赵武灵王见长子赵章身材魁梧,却反而向幼小的弟弟称臣,心中生出怜悯之情,想到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赵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胜利,此后又多次随从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于是就打算把代从赵国分出去,让公子章在代地建国称王。这一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赵武灵王只好打消了这一念头。
赵章对赵武灵王立弟弟为王,心中怀有怨气。赵武灵王为弥补自己的过失,经常与赵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准备两份,赵章的仪仗用度与赵惠文王的几乎一样。赵章也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伺机篡夺王位。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和赵何、赵章同游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三人各居一处。赵章和田不礼认为时机已到,便先发制人发动了叛乱。赵章假传主父的命令召见惠文王。接到传报后,早有警惕的肥义怀疑有诈,便先到赵章住处探虚实,结果被赵章的伏兵所杀。紧接着,双方在沙丘宫发生激战。公子成闻讯后,迅速率领骑兵星夜赶到沙丘宫,打败叛军,杀死田不礼。赵章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主父处藏匿。公子成率兵包围赵武灵王的行宫,搜出赵章,当场斩杀。赵惠文王对父亲藏匿赵章的行为极为愤慨,当即下令锁上宫门,重兵围困。赵武灵王欲出不能,在宫中又无从取食,只好靠生吃幼雀维持生命,不久便被活活饿死,死后被葬在代地。
来源:《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历史名人篇》丁伟主编王兴、李晓玲编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danshizx.com/hdsms/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