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lùbùshíyí)
解释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把它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
近义词夜不闭户
典故
“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负,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lùsǐshuíshǒu)
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主谓式;作宾语;用于比赛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随即望望医生,悄声说:但不知~耳。”
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鐨偆鍖婚櫌濂戒笉濂?甯歌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鏂规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danshizx.com/hdsdd/58.html